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船舶报 ,作者记者 郭佳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大(da)力(li)(li)推动(dong)海上CCUS技术(shu)研究和产业(ye)化(hua)应用势在必(bi)行,这(zhei)将催生大(da)量新(xin)装备需求(qiu);CCUS也是降低(di)(di)煤制氢(qing)碳排放的可行技术(shu)方案,能(neng)够(gou)在增加一定制氢(qing)成本的基础上大(da)幅降低(di)(di)二氧(yang)化(hua)碳排放,从而推动(dong)氢(qing)能(neng)产业(ye)低(di)(di)碳化(hua)发展(zhan),进而有(you)力(li)(li)地促进我国新(xin)能(neng)源产业(ye)发展(zhan)。
——董强
为(wei)积(ji)极贯彻(che)落实(shi)(shi)(shi)国家“双碳”战略(lve),基于我国碳排(pai)放企业大(da)量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实(shi)(shi)(shi)际情况,在今年全(quan)国两(liang)会上,全(quan)国政协委员(yuan),原中(zhong)国船舶(bo)工(gong)业集团有(you)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董强(qiang)带(dai)来了关于加强(qiang)海上碳捕(bu)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ji)术(shu)研(yan)究(jiu)与产(chan)(chan)业应(ying)用助力实(shi)(shi)(shi)现(xian)“双碳目标”的提案,围(wei)绕海上CCUS技(ji)术(shu)研(yan)发、示范和产(chan)(chan)业化应(ying)用提出(chu)相(xiang)关建议。
CCU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分为陆上CCUS和海上CCUS。董强指出,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规模化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11.2亿吨,其中,电力和工业分别以49.9亿吨和43.6亿吨成为两大排放源。鉴于我国火电、钢铁、水泥等企业大量分布在沿海地区,海上CCUS将成为这些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董强表示,大力推进海上CCUS产业化发展将催生大量新装备需求。例如,捕集环节需要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再液化装置等,运输环节需要二氧化碳储罐、槽车、运输船等,利用与封存环节需要二氧化碳浮式存储平台、注入平台、注井装备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他指出,CCUS还是降低煤制氢碳排放的可行技术方案,能够在增加一定制氢成本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从而推动氢能产业低碳化发展,进而有力地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海上CCUS产业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首个项目还在建设之中,而且,该项目仅用于封存单个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综合这些因素,大力推动海上CCUS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是势在必行的。
对此,董强围绕海上CCUS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内容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成熟度。通过设立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科研项目,针对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分离、低温二氧化碳储罐、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二氧化碳浮式存储平台等技术与装备开展研究,为海上CCUS产业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启动示范项目建设,打通产业链条。支持国内电力、石化、钢铁、水泥等碳源企业和船舶、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组建联合体,建设覆盖多类碳排放源、多类运输方式、多类利用与封存形式的综合性海上CCUS示范项目,打通产业上中下游链条,为海上CCUS项目商业化运营探索路径。
三是强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政府市场“双发力”,针对当前海上CCUS项目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将海上CCUS产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建立支持鼓励的制度机制,筹措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相关产业基金、支持海上CCUS相关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为海上CCUS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 来 源:中国船舶报
| 记 者:郭佳泰
| 责 编:高红梅
| 校 对:周 芒
| 审(shen) 核(he):项 丽/甘丰(feng)录(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