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船舶报 ,作者记者 郭佳泰
针对当前新冠肺炎(yan)疫(yi)情(qing)趋于常(chang)态化(hua)防(fang)控的(de)现状,在今年全国(guo)(guo)两会上,全国(guo)(guo)政协(xie)委员、民(min)建(jian)上海市(shi)委副主(zhu)委、中国(guo)(guo)船(chuan)舶集团(tuan)旗下江南造船(chuan)科(ke)技(ji)委主(zhu)任胡可(ke)一带(dai)来了关于推动疫(yi)情(qing)常(chang)态化(hua)时代我(wo)国(guo)(guo)邮(you)轮产业复(fu)苏的(de)提案,重点(dian)(dian)围(wei)绕我(wo)国(guo)(guo)邮(you)轮业务复(fu)航及(ji)防(fang)疫(yi)难点(dian)(dian)、邮(you)轮全产业链(lian)发(fa)展的(de)全局性和(he)根本(ben)性问题提出相关建(jian)议。
近年来,我国邮轮企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邮轮研发设计、总装建造、母港布局、供应链建设、运营服务和航线规划等领域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已于2021年12月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全面转段进入内装和系统安装调试的“深水区”,向完工交付的总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邮轮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如邮轮运营停滞、市场预期悲观、复航标准不明确、保生产稳就业压力剧增等,正转变为新的更严峻的挑战,摆在尚处于培育期的我国邮轮产业面前。
对此,胡可一提出,应重新审视事关邮轮全产业链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充分依靠我国制度优势并将其真正转换为邮轮产业的发展优势,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邮轮港为试点探索“中国邮轮模式”,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在疫情常态化时代实现邮轮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围绕重振市场信心、强化精准防疫等内容,胡可一提出四方面建议:第一,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中资邮轮公司以及中资方便旗邮轮成为重振邮轮产业的龙头,持续对邮轮产业的融资和税收提供支持;第二,政府相关部门会同“中国邮轮模式”试点港出台《邮轮防疫指引》,完善邮轮防疫专项管理标准和细则,并进行法治化升级,将游客和船员纳入“行前预检—行中监控—行后跟踪”的三级健康状态管理系统;第三,调整规划“中国邮轮模式”试点港的邮轮航线,以邮轮同港进出(即海上游航线)方式启动复航,这也是邮轮航线设计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的“最优解”;第四,优化中资邮轮产业营商环境,提高其在疫情防控下的生存能力。
对于试点探索“中国邮轮模式”,胡可一表示,简而言之就是针对中资方便旗邮轮开辟持护照登轮的“闭环式”限制性出境游航线,或者称之为“海上游航线”。考虑到旅游腹地大小、疫情防护成效等因素,他分析认为,上海是当前试点探索“中国邮轮模式”、开展邮轮复航的较佳选择。在海上游安全运营后,可进一步在长三角区域试点开通沿海游航线,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同时,胡可一表示,构建“中国邮轮模式”有利于加快我国邮轮产业链的复苏,提升本土邮轮公司地位,促使其走出困境。同时还可以通过邮轮运营业务反哺邮轮研发建造,催生更多符合国人需求和口味的订单,推进中国船舶集团在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上的突破,使我国邮轮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实现批量设计建造。
| 记 者:郭佳泰
| 责 编:高红梅
| 校 对:周 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