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船舶集团总部有关部门和相关成员单位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党组号召,抽调精兵强将赶赴现场开展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确保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为上海防疫抗疫提供了“中国船舶样板”,谱写了一曲感人的“中国船舶抗疫凯歌”。
集团官微现推出“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建设纪实”系列报道,讲述在此次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他们的先进事迹。
2022年上海的春天没有了一贯的温暖,多了凉意和风雨,伴随而来的是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在上海疫情持续吃紧的危急时刻,中国船舶集团接到建设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项目的紧急任务,又是一场与疫魔的极限竞速,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就此打响。
运筹帷幄定大局
长兴岛疫(yi)情突发,医疗资源严(yan)重匮乏,上海市和崇明区政府紧急(ji)启动应急(ji)措施(shi),尽快(kuai)建(jian)(jian)起集中隔离(li)治疗场所成了当务之急(ji)。长兴岛防疫(yi)抗疫(yi)工程建(jian)(jian)设项目分三(san)期,包括3个(ge)集中收治点(dian)和1个(ge)隔离(li)观(guan)察(cha)点(dian),总施(shi)工面(mian)积超10万(wan)平方米(mi),需在(zai)10天内建(jian)(jian)成。
3月22日,上海市将首期1000多张床位的集中隔离点建设项目交到了中国船舶集团手上。时间紧,任务重,集团公司迅即成立了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建设项目工作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担任工作组组长,战略规划部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主体牵头单位,全面负责抓总实施和工程各方综合组织协调,综合管理部负责内外联系协调和后勤保障,产业发展部负责物资采购保障,组织中船九院、物资公司、七一六所、七〇四所、上海公司、七一四所等单位参与项目建设。
接到任务后,集团领导率有关部门领导和同志冒着疫情风险,紧急登岛指挥协调。战略规划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马云翔携顾彩银随集团第一批上岛队伍进驻项目现场,立即组织相关单位同步启动设计及现场施工工作。战略规划部副主任何堂定带领部内工程管理经验丰富的申林、周鹏、王建钊紧急赶赴工程现场增援。综合管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程康第一时间带领刘炳忠、陆巍投入战斗,迅速谋划应急指挥小组综合保障工作,全力以赴确保应急指挥小组高效运转。产业发展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吴兴旺立即组织成立部内3人工作专班,带领马宇坤、赵俊杰火速奔赴工程现场执行物资保障任务。
风雨无阻迎大考
3月16日以来,长兴岛疫情态势持续严峻。“屋漏偏逢连夜雨”,持续4天的大风大雨和气温骤降更增加了工作难度。用最短的时间建设成收治观察点,就是与病毒赛跑。“早一小时建成,就能少一批感染,多救一批病人”,本着这样的目标和信念,项目组争分夺秒,连续作战。
首期工程项目是把建筑面积11965平方米的尚未完工工业厂房改造成一个具有1136张床位的隔离集中治疗点,用于收治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在医护安全方面有着特殊严格要求,既要综合考虑工程安全、又要确保感染防控和人员安全。一号工程从现场查勘、设计出图、施工队伍集结、室内外改造到验收交付,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在如此短的工期内,要解决方案、人员、物资、施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马云翔作为工程实施抓总和现场综合组织协调的负责人,身先士卒奋战在工程现场,既要参加上海市政府联席会汇报工程建设进展,又要全时在工程现场决策指挥。在他的带领下,战略规划部团队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冲锋在最前沿、战斗在最前线,每天平均睡眠仅有2-3小时。面临着形势任务急、工程条件差、建设周期短、标准要求高的特殊困难,项目团队组织第九设计院在9小时内拿出了一号工程设计方案并完成技术交底,在8小时完成施工队伍集结并现场开工。整个工程建设方面创新地采用了“点线面并进、前中后统筹、建验交结合”的方式,连续作战,把建设周期压缩到了最短。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内外联系协调和后勤保障的负责人,程康面临的头绪非常纷繁复杂。为确保团队作战的信息交流高效畅通,程康组织实施了对外渠道归口管理,由应急指挥小组统一负责抗疫工程建设的对外联系协调沟通和信息报送工作。对内实施疫情防控每日信息报送和登记制度。百余条近2万字的及时信息报送,为确保集团总部全面掌握前方指挥小组工作进展,及时做出重点研判和关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工程现场年龄最大的同志,程康身先士卒,在交付前的攻坚时期,他每天24小时盯在工地,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wei)物(wu)资(zi)保(bao)障和(he)(he)2号工(gong)程(cheng)建设(she)协(xie)调团队的(de)(de)(de)负(fu)责人,吴兴(xing)旺(wang)面临(lin)的(de)(de)(de)难题是(shi)物(wu)资(zi)短(duan)缺、运(yun)输(shu)(shu)不(bu)(bu)畅、人员(yuan)不(bu)(bu)足、施工(gong)现(xian)场同步作业困(kun)难。上岛后,他(ta)组(zu)(zu)织建立(li)各工(gong)程(cheng)中多方(fang)垂直沟通(tong)指挥(hui)机(ji)制(zhi),在战时(shi)状态确保(bao)掌控(kong)源头信(xin)息和(he)(he)资(zi)源,一杆子到底现(xian)场协(xie)调解决工(gong)程(cheng)遇到的(de)(de)(de)物(wu)资(zi)需求情(qing)况不(bu)(bu)明、采购渠道货源短(duan)缺、运(yun)输(shu)(shu)受阻(zu)、卸货搬运(yun)和(he)(he)物(wu)资(zi)分(fen)发(fa)缺人手(shou)等困(kun)难。为(wei)了(le)补充人手(shou)不(bu)(bu)足,他(ta)和(he)(he)年(nian)轻同志一样参加物(wu)资(zi)分(fen)发(fa)核验(yan)、现(xian)场施工(gong)组(zu)(zu)织协(xie)调、监督,每天熬夜几乎无法连续休息几个小时(shi),深夜还电话协(xie)调解决各种难题。在他(ta)的(de)(de)(de)统筹组(zu)(zu)织下(xia),物(wu)资(zi)保(bao)障团队通(tong)过24小时(shi)不(bu)(bu)分(fen)昼夜、连续作战,用(yong)36小时(shi)成(cheng)功实现(xian)了(le)首个隔离点项目所需35类工(gong)程(cheng)配套物(wu)资(zi)、20类医护(hu)防疫物(wu)资(zi)总(zong)共20万件(jian)的(de)(de)(de)运(yun)输(shu)(shu)、搬运(yun)安装、分(fen)发(fa)到位,创造了(le)较工(gong)程(cheng)交付提前24小时(shi)完成(cheng)物(wu)资(zi)保(bao)障任务的(de)(de)(de)成(cheng)绩。
面对恶劣的天气影响和繁重复杂的工程任务,项目建设工作组各责任部门精诚团结、互相协作,陆续攻克了设计关、材料关、设备关、物资关、保障关、疲惫关等一系列难关,圆满完成了首期集中隔离点(一号工程)建设项目,创造了66小时完成工程建设并通过综合验收,88小时完成交付投入使用“开舱收人”的应急工程建设奇迹,体现了中国船舶速度和质量,彰显了中国船舶力量。上海市政府对工程项目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委托集团公司继续牵头抓总长兴岛防疫抗疫二号、三号工程项目建设。
男儿有泪不轻弹
从项目设计、施工组织、人员调配到车辆通行、物资调运、材料保障,战略规划部的顾彩银是这次项目建设中干了最多个岗位的人。岛上蔓延的疫情和项目的紧迫让他倍感压力。连轴转、多岗位切换无论给体力还是思想都带来了严峻考验,但他坚信自己多出一份力,可能就会给其它岗位带来翻倍甚至数量级的支撑,便于工作更高效顺畅地开展。一号工程建设的66小时,顾彩银昼夜奋战,总共休息不超过7小时。针对3月28日上海紧急启动新一轮核酸筛查并实施区域交通管制,物资和人员运输受到重大冲击面对这一突发情况,顾彩银紧急统计汇总物资运输需求,分三个批次申报上海重要物资保障通行证188张,并24小时不间断对接道路运输管理局、各区交通队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实时掌握司机状态、车辆状态和运输状态,确保“运输生命线”的通畅。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到了最后两天,身体已明显不支,开始以为是上火严重,但慢慢出现了种种不适,终于病倒了。为了避免家里老人担心,顾彩银只把病情告诉了妻子,妻子连续哭了几个晚上。和家里视频通话时,父母没有埋怨和责备,只有默默地流泪。隔离期间,症状刚刚有所缓解,顾彩银又开始电话协调解决工程项目维修保障工作。
综(zong)合管理部的(de)(de)刘炳忠(zhong)是一位有(you)着30年军龄的(de)(de)老兵,他说(shuo)这一次(ci)的(de)(de)工程建设(she)现场(chang)让自己仿佛回(hui)到了辛苦劳顿的(de)(de)军旅(lv)生涯(ya)。在疫情(qing)之下,交通封锁、风(feng)雨交加、购物不(bu)便,为了解决(jue)参(can)建人员住宿、就餐(can)、防寒等问题(ti),他主动加强(qiang)与长兴岛(dao)镇政府、在沪成员单位的(de)(de)联(lian)系,及时采购日(ri)常生活用品(pin),解决(jue)参(can)建人员服装、洗漱等问题(ti)。心(xin)细的(de)(de)他看到忙于建设(she)的(de)(de)同志在盒饭送(song)达后顾(gu)不(bu)上趁热(re)吃,专(zhuan)门购买了笼屉亲自给大家加热(re),让大家能(neng)吃上热(re)饭、喝(he)上热(re)水。岛(dao)上部分参(can)建人员感染后,刘炳忠(zhong)有(you)条不(bu)紊(wen)地统筹人员、核酸检(jian)测、健康监(jian)测、环境(jing)消杀(sha)、配发(fa)药物,有(you)效防止了疫情(qing)的(de)(de)蔓延。大伙儿(er)都说(shuo),每当听到刘炳忠(zhong)洪亮的(de)(de)嗓音在现场(chang)响(xiang)起,心(xin)头总是热(re)的(de)(de)。
产业发展部的马宇坤和赵俊杰是两位“80后”,他们坦言这次的工程建设经历是之前从未体验过的艰苦和紧张。马宇坤为了组织协调物资接收与分发、设施安装调试和建设工作,3天内连续奋战48小时,总共休息不到7小时。马宇坤说:“因为时间太短任务太重,所以没日没夜地工作,抢进度、抢时间,实在困了就躲到集装箱里靠一会儿,但因为太冷根本没法睡着。”沟通协调一天下来不知道说了多少话,在工程结束的最后一天他已经失声到说不出一句话来。防疫工程的物资保障对赵俊杰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一号工程是标准化厂房改造而来,它的三层高度相当于居民楼的五层高,搬运工作是最重最累的体力活,为了减缓人手不足的压力,赵俊杰主动当起了搬运工,两天下来一看手机计步,楼上楼下竟然走了60公里,脚底板红肿僵硬以至于抬脚落地都很困难。10天奋战赵俊杰熬了6个通宵,平均每天休息不足2小时。身体极限的疲惫没有让他脆弱,但是家里一个电话却让他眼眶湿润。上岛后他已经一周没跟家里联系了,不满6岁的儿子一直吵着要和爸爸视频通话,终于抽空拨通了电话,却得知与妻子感情深厚的奶奶去世的消息,看到妻子满是悲伤的神情,却找不到安慰的办法。放下电话又要投入紧张的战斗,想到可爱的儿子和无助的妻子,他的眼睛酸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强忍着没让眼泪落下来。
丹心从来系家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次突然暴发的疫情,让“家国”这个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近切。
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所有参建人员奋不顾身,共护家国,高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发扬了军工央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难以想象的艰苦拼搏大显身手,仅用9天时间贡献3个集中收治点和1个隔离观察点共4408张床位,为有效阻断疫情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力支撑。长兴岛防疫抗疫工程项目建设得到了上海市、崇明区两级政府和地方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为上海防疫抗疫提供了“中国船舶样板”。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在最苦最累的时候,大家喜欢用《在路上》这首歌为自己打气,歌里唱道“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风雨守“沪”,中国船舶人一直在路上!
| 作 者:唐 辉
| 责 编:周 芒
| 校 对:方 浩
| 审(shen) 核:项(xiang)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