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nian)(nian)是(shi)实施“十四五”规划的(de)(de)关(guan)键一年(nian)(nian),也是(shi)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sheng)行(xing)动(dong)落地实施的(de)(de)攻(gong)坚之(zhi)年(nian)(nian)。今年(nian)(nian)的(de)(de)国企发展主题是(shi)“高(gao)质(zhi)量(liang)发展”,中(zhong)(zhong)国船舶(bo)微信公众号与《中(zhong)(zhong)国船舶(bo)报》共同开设“回眸2024·高(gao)质(zhi)量(liang)发展续(xu)新篇”专(zhuan)栏(lan),陆续(xu)刊发各(ge)成员单(dan)位推动(dong)高(gao)质(zhi)量(liang)发展的(de)(de)成效举措。
2024年,中(zhong)国(guo)船舶集(ji)团(tuan)七二六所(suo)深入学习(xi)(xi)贯彻习(xi)(xi)近(jin)平总书记重要(yao)指示批示精神和(he)党的二十(shi)大(da)、二十(shi)届三中(zhong)全会(hui)精神,认真贯彻落实(shi)(shi)集(ji)团(tuan)公司各项决(jue)策(ce)部署,坚(jian)持以(yi)(yi)服务(wu)国(guo)家战略(lve)为导向,以(yi)(yi)提高(gao)核心(xin)竞争力和(he)增强(qiang)核心(xin)功能为重点(dian)(dian),以(yi)(yi)价(jia)值创造为目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改革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发(fa)展质量持续提升,重点(dian)(dian)任务(wu)稳步推进,切实(shi)(shi)把学习(xi)(xi)成效(xiao)转化(hua)为服务(wu)强(qiang)国(guo)强(qiang)军事业的生动实(shi)(shi)践。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协调发展格局
规划先行,强化战略管理能力。近年来,七二六所牢固树立国家战略思维,不断提升战略能力,持续优化“战略-规划-计划-考核”闭环管理链条。顶层技术架构不断完善,统筹布局战略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重大项目谋划落实和新市场开拓,增强无人智能新域新质力量,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目标牵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系统梳理产业发展思路,围绕主责主业优化调整产业方向,强化所部对子公司的产业引导,聚焦智能消防、水域应急救援、多应用场景电连接器等三大主业方向,统筹协调全所力量,积极构建主责主业支撑、产业聚焦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产业换档升级。
治理提升,走出“所厂融合”新路子。坚持董事会规范建设与运行管理协同推进,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所厂融合”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沟通机制,按照“转作风、强管理、防风险、提效能”的工作方针,修订完善子公司“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和董事会授权管理制度,厘清各种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所厂融合”发展历经奠基、蓄势、裂变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着攀高阶段奋勇前行。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梳理建立重大技术问题清单,出台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指南,重点领域提前广播创新“良种”,不断完善创新多维度评价机制,优化“自上而下”重大项目策划和科技创新体系,持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当初播下的创新“良种”已陆续“发芽”、“开花”、“结果”,多项重大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平台、机制、人才、激励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矩阵,统筹设计揭榜挂帅、攻关赛马等机制,以现有创新平台为纽带,通过开放研究课题,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打造开放融合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坚持价值导向和适度超前原则,有组织地开展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重大技术基础研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强化“抢”的意识和“高”的标准,不断积聚重大攻关储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任务、专项任务,持续提升牵头抓总能力。
践行价值创造,深入提升经管质效
“一盘棋”强化机制设计。以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为引领,围绕价值创造,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以战略为引、流程为纲,实现制度建设、运行管理、持续改进融合,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完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良性循环机制。推进精益管理工作,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完成精益管理体系构建;全面推进精益管理实施,加强生产全价值链管理,针对生产瓶颈开展精准改善,制订产销协同、产供协同联动计划,建立完善的节拍化连续流生产线,初步实现精益生产工作系统化和可视化;策划新产品工艺管理体系建设,优化产品工艺路线,降低损耗比例,充分释放生产潜能,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一张网”践行价值理念。建立覆盖设计、创新、生产、财务、采购、经营等各环节的全流程、全要素降本增效体系,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持续完善集中统一的采购体制机制,提升采购集约化、规范化、信息化、协同化水平;深化“业财融合”,以合同和任务计划为基础,厘清预算边界,严格调整审批和执行管理;强化“两金”管控,合理制定年度资金预算指标,确保现金流稳定保障。
“一条线”确保贯彻到底。调整成立采购中心,重塑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使采购活动真正成为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深入推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合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考核分配机制,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以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抓手,加强对子公司的指导、监管和考核,切实提高人工成本产出效率;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扩大价值评价覆盖范围,切实激发全员内生动力。
“一股劲”做实管理提升。不断提升抢抓市场能力,建立健全市场跟踪机制,强化协同作战,积极融入集团公司产业链,抢抓市场机遇;进一步提升竞投标工作水平,统筹策划,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深化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项目风险穿透管理,强化问题整改闭环,大力推动项目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穿透式、科学化、集约化、管理转变,持续提升项目质效。
着力引才留才,“三步走”激发人才培育内生动力
做好顶层规划,战略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七二六所始终把人才队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建立起“科学合理选拔人、立体化培养人、多层次激励人、业绩导向使用人”的人才导向。结合人才成长需求,构建多层次、全领域的骨干人才体系,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了以特聘专家、首席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技术专家、核心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为代表的高级人才体系及后备梯队。同时,“雏鹰计划”、“领航工程”和“卓越行动”有序推进,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雏鹰计划”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确保待遇到位,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为“雏鹰计划”人才绘制以十年为周期、从技术骨干到技术专家的职业发展路线图,激发优秀人才投身科研的动力。确保标准到位,结合所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和发展需求,量化标准,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科研素质突出的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重点培养。确保平台到位,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开展中组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提供实战历练岗位,实现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培养向高校前移,缩短高层次人才培养周期。
“领航工程”强力推进拔尖人才培养。针对全所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领航工程”,实施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再造,打造适应所发展需求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培养平台,实现科研拔尖人才培养从点到面的带动效应;着力统筹策划创新性课题,组建项目团队,每年在所创新基金中单列经费支持,使优秀人才专注于所各科研业务方向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同时拓宽专业,着力培育复合型战略科技人才。
“卓越行动”拓宽高层次人才成长空间。对外积极谋求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项目合作过程中,研究所和高校之间形成高层次人才双向长效交流平台,建立起从业务合作到人才培养的双层推进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激励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坚持(chi)(chi)学思践悟,深化党(dang)(dang)建业务融合。持(chi)(chi)续深入学习(xi)习(xi)近平总书(shu)记关(guan)于集(ji)团(tuan)(tuan)公司(si)的系(xi)列重要(yao)指示批示,坚持(chi)(chi)用好党(dang)(dang)委会“第一议题”和党(dang)(dang)委理论中心(xin)组学习(xi)机制,认真抓好中央(yang)、集(ji)团(tuan)(tuan)巡视发(fa)现问题整改,不断提高(gao)政(zheng)(zheng)治判(pan)断力(li)、政(zheng)(zheng)治领悟力(li)和政(zheng)(zheng)治执行力(li)。
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激发组织活力。抓好党组织建设,着力党建融入中心。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党建信息系统的规范使用,强化党建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党支部共建、“创精品”工程、党员突击队等党建载体作用,探索党员承诺践诺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机衔接,推进所中心工作发展,充分展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创新引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质效。持续做好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宣贯集团文化体系理念,加强所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改进和充实“7·26”文化节表现形式和内容,打造文化品牌亮丽名片,深入落实“创新、精品、卓越”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全员品牌意识,不断厚植企业文化软实力。持续筑牢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观念,强化群团、统战组织作用发挥,维护和谐稳定局面,丰富职工学习、工作、文化生活。
持续优选强配,激活组织机构“一池春水”。推动一批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提拔使用、岗位晋升,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大“40岁以下”正职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在动态配备中实现干部层级结构不断优化;健全培养干部的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干部岗位历练,明确历练结果导向,加快复合型年轻干部成长;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政治忠诚教育,提升干部理论素养和政治能力;不断推进分类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考核评价体系常态化,让干部有更多的选择和流动,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
| 来 源:七二六所
| 作 者:刘 畅
| 责 编:周 芒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he):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