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邮箱登(deng)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成员动态 → 正文
回眸2024·高质量发展续新篇 |八院:打破发展定势,融聚创新优势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4-12-18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攻坚之年。今年的国企发展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与《中国船舶报》共同开设“回眸2024·高质量发展续新篇”专栏,陆续刊发各成员单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举措。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八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公司有关部署要求,把握机遇,谋划长远,加快步伐,构建电子信息与对抗一体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发展大局。

  全面布局、破立并举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he)内外(wai)部(bu)形(xing)势的深刻变化,八院党委牢牢把握高(gao)质量发展(zhan)方(fang)向和(he)重(zhong)点(dian),制定实(shi)施方(fang)案,落实(shi)具体举措,形(xing)成(cheng)任务书和(he)路线(xian)图(tu),推(tui)动10个方(fang)面127项(xiang)重(zhong)点(dian)工(gong)作内容全面铺开,重(zhong)点(dian)在机构(gou)改革、人(ren)员优化、专业融合、体系贯通等方(fang)面下功(gong)夫(fu),助推(tui)高(gao)质量发展(zhan)。

  在具体做法上,创新“三四五”改革方法论,即坚持目标导向做实组织架构科学管理、制度流程有效运行、资源整合提升能力三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调整职能机构、科研体系、工艺流程、职业通道四项措施;坚持结果导向确定五个实施步骤,大刀阔斧推进深度整合。

  组织机构层面按照“专业化设置、大部制运作”原则先立后破,打破原有的壁垒限制,搭建全新八院组织架构,形成研发生产一盘棋、信息共享一平台、科研保障一张网、物资供应一条线的整体格局。职能职责层面一方面按照“管理统一”和“管办分离”两大原则调整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理清业务管理界面;另一方面按照“大军工”体系建设思路,构建“1+2+3”研发体系,即1个总体部、2个事业部、3个专业部,调整科研部门业务定位,大力整合两地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体系建设层面全力打破双边体系壁垒,理顺体系运营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管理体系。流程优化层面以全流程精益管理为目标,以成本降低、业务提效、管理提质为核心,从头至尾逐一环节进行流程优化,形成120余套可视化流程图,增强横向协作,强化业务水平。

  八院党委坚持战略牵引,通过机构精简、职能整合、体系统一、流程优化,初步实现了制度、体系、流程的一体化运行,实现治理结构扁平化和治理能力高效化,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一体化运行成效显现,形成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态势。

  产研结合、创新创效

  八院坚持(chi)以“鼎新(xin)”带动“革故(gu)”,以增量带动存(cun)量,致力于打造高精尖系(xi)统设(she)备,协(xie)同创新(xin)推(tui)动产研融合(he)发(fa)展,将上下协(xie)同联动的科研体系(xi)构建作为院下一步发(fa)展的重中之重,力求形成全新(xin)的体系(xi)发(fa)展合(he)力,在(zai)市场竞争中发(fa)挥“矛利盾坚”特色优势。

  聚力精益管理,构建协同研发体系。采用“统分结合”的指导思想,覆盖市场、研发、售后等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研发体系,形成职能管理机构和业务研发机构“有统有分”的合理布局。

  聚力创新驱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按照“三个瞄准”工作思路,推进创新体系变革。一是瞄准专业前沿,统筹布局专业领域及创新项目研究方向,推进下一代一体化总体及相关专业体系建设。二是瞄准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实验室、高校的协作联合,促进前沿核心技术发展,为设备研制做好技术支撑。三是瞄准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育,用好高级专家、科研骨干人才及项目管理人才等队伍,建好科技创新激励,推进成果创新转化,建设多专业多团队协同、新产业新业态融合的新型创新生态。

  聚力专业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将专业融合摆在八院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整合两院区专业技术力量,在基础专业上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攻关,支撑总体专业发展。在总体专业上,立足传统设备研制的基础上,聚焦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发展趋势,打造行业特色设备和专业方向,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

  精准科学、人岗相适

  八院坚持“党(dang)管人(ren)(ren)才(cai)”和(he)“选贤(xian)任能”理念,着力在优(you)化选人(ren)(ren)用(yong)人(ren)(ren)机(ji)制上下(xia)功夫,提升选人(ren)(ren)用(yong)人(ren)(ren)科(ke)学化精准化水平(ping),同步谋划人(ren)(ren)才(cai)发(fa)(fa)展(zhan)与单位发(fa)(fa)展(zhan),推动形成人(ren)(ren)人(ren)(ren)皆可成才(cai)、人(ren)(ren)人(ren)(ren)尽展(zhan)其才(cai)的发(fa)(fa)展(zhan)环境。

  精准选人用人,突出人事相宜。坚持建立一支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高质量干部队伍,开展领导干部集中调整,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选拔过程做到“向前看”,鼓励跨领域、跨部门、跨专业组建优势互补的干部队伍,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人才。目前已完成两批次干部竞争性选拔和组织选拔工作。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干事创业活力更加凸显,为八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科学定岗定编,突出一岗多能。按照科学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构建结构清晰,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部门岗位架构,实现一岗多能、专业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建设机制。以定岗定编为抓手,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将更多人员调配到一线业务岗位上,使管理队伍更加精简,业务力量更加壮大,协作运行更加高效。

  加大引才力度,突出人才质量。聚焦院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凝心聚力加大人才招聘力度。积极开展“博士行”及“国防行”活动,诚邀各高校学生到院区参观交流。在“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组织专家、科研骨干到目标院校进行共建活动,促进高层次人才招聘。坚持精准招聘,制定专业的评价维度,提高面试评价的科学全面性,结合心理测试,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融入中心、文化引领

  八院党(dang)(dang)委以党(dang)(dang)的二十(shi)届三中全会对(dui)深化(hua)(hua)国资(zi)国企改(gai)革(ge)作(zuo)出的重大部署为指(zhi)引,牢固树立“抓发(fa)(fa)展(zhan)必须(xu)抓党(dang)(dang)建(jian)(jian)(jian),抓党(dang)(dang)建(jian)(jian)(jian)必须(xu)强发(fa)(fa)展(zhan)”的理念,强化(hua)(hua)党(dang)(dang)建(jian)(jian)(jian)引领凝心聚力,构建(jian)(jian)(jian)了党(dang)(dang)的领导和改(gai)革(ge)发(fa)(fa)展(zhan)一体化(hua)(hua)运行(xing)机制,探索、凝练、形(xing)成“融文化(hua)(hua)”,同步推进党(dang)(dang)建(jian)(jian)(jian)与改(gai)革(ge)发(fa)(fa)展(zhan)、业务工作(zuo)深度融合,为院高质(zhi)量发(fa)(fa)展(zhan)保驾护(hu)航。

  融汇顶层,八院党委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将党的建设与改革重组同步谋划,把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要求内嵌到单位治理结构之中;落实党委对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的顶层设计和全程把关,推动全院一盘棋,抓住重点和要点,贯穿过程和节点,将党的领导和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相统一并落到实处。

  融合组织,按照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四同步、四对接”要求,结合组织机构调整完成26个基层党组织设置,除6个设立二级党委的部门外,20个部门负责人与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全面保障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上下贯通、步调一致工作格局。

  融聚群团,针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工会组织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查找问题、收集建议,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形式积极反馈、协调解决。同时,深化职工俱乐部建设,创新开展“融合球赛”、乒羽比赛等各类运动赛事,丰富职工生活,增强职工凝聚力。团委组建两地21支青年突击队协同攻关,在重点项目、科研一线授旗出征,凝聚青年力量。

  融通文化,组织开展文化体系重建工作,进一步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八院改革要求、凝聚八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形成富有八院气质的文化理念体系、凸显八院精神的行为文化体系和展示八院面貌的形象识别体系,形成“融文化”体系。在文化活动层面,组织迎接建国75周年歌唱比赛、中秋青年游园会、科技论坛以及各类典型选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八院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促发展。

  “十五五”是八院攻坚克难的关键期,更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八院将深刻把握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坚决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专业融合,做强做优特色设备,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不懈奋斗。

| 来   源:八   院
| 通讯员:芮雨晨
| 责   编:周   芒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