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中国船舶(bo)集团旗下中船动力(li)集团研究团队(dui)面对问题克服技术困难成功研制世界上最大的双燃料发动机,承接订单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2%。
日(ri)前, 央(yang)视(shi)新(xin)闻进行(xing)报道
中(zhong)船动力(li)集团副(fu)总经理裘(qiu)春华:从技术(shu)到(dao)市场,大家都有一(yi)个观望或(huo)者一(yi)个徘徊甚至是怀疑的(de)(de)角度。经过(guo)不断(duan)的(de)(de)验(yan)证提高,在实船的(de)(de)验(yan)证之后,陆陆续续地(di)有技术(shu)方(fang)、船级社(she)方(fang)、船东、市场方(fang)的(de)(de)接(jie)受,这也是一(yi)个市场逐步接(jie)受、技术(shu)不断(duan)提升的(de)(de)一(yi)个过(guo)程(cheng)。
裘春华说,走向市场的过程其实是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的过程。尤其在研发建造进入最后冲刺期时,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交机交船期迫在眉睫,为了争取时间,研发、制造、服务的联合团队连轴24小时做实验。他们两班倒,每班12小时,白天在生产线上验证各项技术参数,晚上不休息接着干,与欧洲团队通过远程方式进行讨论分析、调整技术方案,确保主机能在疫情期间正常试验调试。
中船动力集团中国区运营支持(chi)部主管调(diao)试(shi)工程师高(gao)忠龙: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不固定的。我们要到船厂里面进行码头调试,还要参加试航,一直到船舶的交付。特别是现在因为疫情,欧洲团队工作人员没有办法来到现场,为了克服时差的问题,我们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晚上,也不能休息。
对于这个超大型发动机来讲,零部件多达上万个。因为疫情,进口零部件进不来,出去采购又不可行。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出现多次由于进口零部件损坏不能及时补货,导致试验计划耽搁的情况。彭辉作为技术专家,从上万个零部件中,梳理出可能出现“卡脖子”的问题点,组织专家、国内配套厂家一起沟通讨论,制定了零部件本土化开发计划,将“卡脖子”零部件配套困难的问题逐个击破。
中船动力(li)集团副总经(jing)理裘春华:将来我们主要的方向在坚守双燃料主机的基础上面。我们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技术,针对燃料多样性,向低碳燃料甚至零碳燃料去做后续的研发。推出更多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央企人的使命担当。
裘春华告诉记者(zhe),最新的废气再循环(huan)智能控(kong)制(zhi)技术已经推出,发动机的油(you)耗、气耗和甲烷逃逸量将进(jin)一(yi)步降低。目(mu)前,中国船舶在大(da)缸径双燃料发动机的市场份额(e)上占据了绝(jue)对优势。
来 源:央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