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邮箱登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 正文
先生|潘镜芙:纵横四海的舰艇人生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日期:2022-09-13    字体:【大】【中】【小】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讲述船舶工程专家潘镜芙纵横四海的舰艇人生。

 
潘镜芙,1930年生,今年92岁。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一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他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提高我国海上防御作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少立军舰志向,终迎造船事业
八十多年前,一只逃难的民船行至黄浦江,7岁的潘镜芙看着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有些新奇,有些疑惑。“我问父亲,怎么都是外国人的船?父亲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军舰,所以日本人可以长驱直入。虽然我当时只有7岁,但心中就有一个想法,应该想办法造大的军舰。”
孩童时的一个念头,竟成了潘镜芙一辈子的事业。 


△儿时的潘镜芙


1930年,潘镜芙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淞沪会战爆发后,7岁的潘镜芙随家人乘小船逃往上海。战乱中流离失所,1942年,潘镜芙随父母定居苏州。十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气设计工作。 


△潘(pan)镜(jing)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

 
本以为离造船的梦想渐行渐远,不料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潘镜芙的人生航向。“接到了调令,被调到船舶去。我去报到的那一天,上海是好天气,风和日暖,绿草如茵,还有红色的设计大楼。他们接待我非常热情,我很高兴,觉得这一生应该会在这里工作下去。”

扎根船舶一线,筑牢造船根基

 
对于学习机电专业的青年潘镜芙来说,造军舰几乎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时中国和苏联联合建造扫雷舰,由苏联提供图纸并指导工作。潘镜芙一开始的工作是翻译和技术校对,看似边缘的工种却为他迅速掌握各项原理与技术参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就在儿子伏波刚刚出生那一年,为了更全面地掌握造船知识,潘镜芙告别妻儿,去了武昌造船厂。

△潘镜芙夫妇结婚照

 
潘镜芙从线圈缠绕、钢板铺设等基础工作干起。“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军舰”,这个幼年时发下的宏愿让潘镜芙浑身都是干劲。
“我们就住在码头,吃饭是每天自己带几个馒头。从图纸翻译、复制到建造,船钢板一块块拼起来,怎么装管子,怎么拉电缆……我从头跟到底。”
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护卫舰,潘镜芙顶住压力,将当时通行的直流电制改为更可靠、更经济的交流电制。从此,我国其他各型号舰艇的建造均采用交流电制,延续至今。

△工作中的潘镜芙

 
造船技艺纯熟,完成两代驱逐舰研制


从(cong)扫雷舰(jian)(jian)(jian)(jian)到护卫(wei)舰(jian)(jian)(jian)(jian),在(zai)造船领域(yu)的(de)内(nei)功(gong)已(yi)经练就(jiu)。造一艘属(shu)于中国(guo)人自己的(de)导(dao)(dao)弹(dan)(dan)(dan)驱(qu)逐(zhu)舰(jian)(jian)(jian)(jian)——这个更重大(da)(da)的(de)任(ren)务终于降临。受命(ming)主持我国(guo)第一代051型(xing)导(dao)(dao)弹(dan)(dan)(dan)驱(qu)逐(zhu)舰(jian)(jian)(jian)(jian)总体设计(ji)工作那一年,潘(pan)镜芙不过35岁。敢(gan)想敢(gan)闯的(de)他首次(ci)在(zai)051型(xing)驱(qu)逐(zhu)舰(jian)(jian)(jian)(jian)上安(an)装舰(jian)(jian)(jian)(jian)上导(dao)(dao)弹(dan)(dan)(dan),将导(dao)(dao)弹(dan)(dan)(dan)、舰(jian)(jian)(jian)(jian)炮和(he)反潜武(wu)器(qi)(qi)等单个装备组成武(wu)器(qi)(qi)系统,大(da)(da)大(da)(da)提高了命(ming)中率。为了检验舰(jian)(jian)(jian)(jian)船的(de)总体性能,潘(pan)镜芙一直随舰(jian)(jian)(jian)(jian)进行扩(kuo)大(da)(da)试验。


“‘浪岗浪岗,浪高三尺高’,民间是这么讲的。看见浪飞过船顶,顺浪、顶浪、偏浪、旁浪,各个浪跑一圈到底摇摆多少,一边吐一边做试验。”


△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di)一(yi)代驱逐舰


1971年,第一艘051型国产导弹(dan)驱(qu)逐舰(jian)完成试(shi)航交(jiao)船(chuan)。首舰(jian)导弹(dan)系(xi)统在(zai)靶场试(shi)验时,四发四中,拉开了海军舰(jian)船(chuan)系(xi)统工程设计的序幕。但潘(pan)镜芙还有更大的雄心。“051是3000吨级的排水(shui)量,在(zai)1980年的时候(hou)051造了十几条,可(ke)是跟国外(wai)比不行,一定(ding)要搞第二代驱(qu)逐舰(jian)。”


图片△052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二代驱逐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潘镜芙再次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原来老的舰,舰长站在最高处,露天看,现在几度,炮怎么打,都是口头发令手动操作。052就不同了,舰长就在作战指挥室里面,自动化地进行作战指挥。” 




△潘(pan)镜芙1995年在(zai)江南造船厂(chang)


告别大“家”,回归小“家”


让(rang)黄浦江上尽是中国(guo)人(ren)自己的(de)舰船,潘(pan)镜(jing)(jing)芙(fu)的(de)梦想终于成真。上世(shi)纪90年(nian)代中期,已是花甲(jia)之年(nian)的(de)潘(pan)镜(jing)(jing)芙(fu)功(gong)成身退逐渐转入幕后,回(hui)归久违(wei)的(de)家庭(ting)。


从1966年随单位迁到南京,到1997年从武汉返回上海居住。在女儿潘丽达的记忆中,这31年的日子,不过是“送爸爸”和“等爸爸”这两部分时光的拼接。“我6岁的时候,我爸离家,爸爸回来,我已经41岁了。但从小到大,爸爸再忙,也会每周给我写一封信。”


△潘镜芙与儿女合影

回到妻儿身(shen)边(bian)后,潘镜芙和(he)夫(fu)人常去的(de)地方便是书店。在架(jia)子上找(zhao)书的(de)老先生,身(shen)后总有(you)一双片刻不离的(de)温情的(de)眼睛(jing)在注视着。2009年,夫(fu)人许瑾(jin)查出(chu)癌(ai)症,她临终时的(de)记(ji)忆停(ting)留在武(wu)汉(han),那个她曾(ceng)往返无数次见丈夫(fu)的(de)地方。

 
2010年,许(xu)瑾离世后,潘镜芙把夫人(ren)的照片摆在(zai)书桌上,把她生病时用过(guo)的移动病床放在(zai)自己床边(bian),每次晚饭(fan)后,他(ta)都要在(zai)这(zhei)里坐一(yi)坐。书桌前,还有他(ta)最爱(ai)的“驱逐舰”。




“我们的舰,可以到远方去了”


2002年,052型青岛舰航历时(shi)4个多月,实(shi)现(xian)人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huan)球航行。潘镜芙说(shuo),我们(men)的(de)舰,不(bu)光是只(zhi)能在家门口(kou)转(zhuan)一(yi)转(zhuan)的(de)舰了(le),可以到远方去了(le)。


2012年,我(wo)国(guo)第(di)一艘航(hang)空(kong)母(mu)(mu)舰(jian)辽宁舰(jian)交(jiao)付海(hai)军;2019年,我(wo)国(guo)第(di)一艘国(guo)产航(hang)母(mu)(mu)山东(dong)舰(jian)正(zheng)式入列;2022年,航(hang)母(mu)(mu)福建舰(jian)下水。各种型(xing)号的驱逐舰(jian)纷纷编队入海(hai),成为(wei)航(hang)空(kong)母(mu)(mu)舰(jian)的“带刀侍卫”。

 
眼见着这一个个“移动的军港”被自己钟爱一生的驱逐舰守护着,潘镜芙开怀不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海军和舰艇,我们的航母编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



△潘镜芙伏案学习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江晓晨。92岁的潘镜芙左眼几乎失去了感光能力,他把工作台放在阳台,这里采光好,方便他读书写字。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打在书本上。潘镜芙向前探着身,平静而专注,大约他还想离书本更近一些,看得再仔细一些,这样才能赶上不断移行的阳光,赶上嘀嗒疾走的时间。

▌本文来源:(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审稿丨肖源
记者丨总台记者 江晓晨 郭淼 景明 苏州台记者 李德朋
播音丨王娴 王泽华
制作丨江晓晨
图文编辑丨邹宁博
鸣(ming)谢丨中国(guo)船(chuan)舶集团第(di)七〇一(yi)研(yan)究所